暗时间

让人很受益的两个博客,分别是阮一峰刘未鹏,名字也很武侠有木有。

虽然先知道的是阮,但刘貌似开博更早,也更专,阮大马上要出书了,同样刘也早些。

两人的思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两者对计算机语言都甚为推崇,虽然一个是职业,一个是爱好。

很喜欢阮大的一句话,计算机不会说话,谁的代码好,跑一跑就知道了,一样的代码,得到是一样的结果,这个在现今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阮大的书尚未够得,刘的《暗时间》倒是先下来一阅,刘的功底更为精深,上来就是最难的C++,但书却有很多可取之处,阅至1/4,已标了十多处书签,也算是目前之最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是

  1. 贵在坚持 一个人,如果能写八年博客,即便写的不多,坚持下来,也是宝贵的一笔财富。 所谓学问,越深入越难,很多人看到了山脚,也有人看到山腰,但看到山顶的,真是少之甚少,以其难以坚持而至。

  2. 集中力量 从2004年至今,其实我也算是写了10年博客了,可惜的是博客多是废话琐事,也有一些想深入的兴趣,比如围棋,编程,乐器,小说,偏偏很多只到了山脚就班师回朝了,结果嘛就是一事无成了,深以为憾。

  3. 善于舍弃 和上一条是联立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点,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不懂取舍,最终一无所获,这也是我在C++,VB,VS,JAVA,PYTHON,R,MATLAB之间徘徊无数次却一点进步都没有的根本。

此番定下基调,以R为主,Python为辅,且看如何深入学习。

同时博客重整,以学习积累为主,欲效两位大神之计。

大江大河1949

佛学里有“加持”一次,来自梵文,意思是把超乎寻常的力量附加在软弱者的身上,使软弱者得到勇气和毅力,扛起重担、度过难关。

2013总结

2013年,之于我,可谓跌宕起伏,发生的事太多,多到理不出一个头绪,虎头蛇尾,正应了这么一个事

延期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五年,就感觉在一条马上要沉的船中,明明知道这样不行,但还是没有办法,眼睁睁看着越沉越深。到4月份的时候,投出去的文章没有接收,大论文写作不顺,新的文章被无用的打磨,工作更是不敢找也根本找不着,在办公室通宵也只是发呆,饭多吃一点就胃痛,听着各个版本的《我是一只小小鸟》,给羊妈倒了无数的苦水,看着同学,室友一个个毕业离开而自己却要搬离住了五年的宿舍,连哭都不知道怎么哭。

文章

文章真是我五年最大的痛了,数据是硕士时做的,没有新的数据,没有新的方法,只有和小老板讨论来的一点点交叉的idea,却不让投有把握的期刊,冲一下一区的期刊(接收的时候已降为二区)。

文章2012年8月15投出,10月一次大修,1月一次大修,之后没有动静,答辩截止前忍不住催稿,结果编辑没有回复,到毕业节点过去的时候,心如死灰。直到7月,我27岁生日那天,终于拿到小修,庆祝了一晚,结果第二天发现文章数据有一处不小的错误,顿时大脑空白,和师妹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和编辑坦白,哪怕再拖上毕业的时间,哪怕直接拒稿。结果一周后接收了,演技派的我意外地没有哭,泪都在睡着的时候流干了罢。

工作

工作算是读博的目的和结果了,但由于文章少,老板没有关系,而我又要留南京,种种因素一叠加,不要说别人要不要我,我能选的单位就已经很少了。此时向工作的同学打听,招聘基本在上半年就结束了,很多学校的招聘名额已满,又是断了一座大桥。这里真要感谢房子哥,帮我出谋划策,最终成功进入了省农科院,虽然工资不高,科研实力也弱于大学,但这是我能获得的最好最合适的工作机会了,也感谢另一位Dr. Shi对我的收留,这次是没有任何借口不好好工作了。

答辩

下半年风云突变,老板的大项目本来就很费力,又新接了横向,时间一下就不够用,连应聘农科院的材料也只能用快递邮过去。之后老板一路出差,只能抽空答辩。

大论文又打磨了一阵,10月20日送审,11月11日审稿意见回来,11月14日完成答辩,中间的过程是。 11日针对评审意见进行修改,聘请师姐做答辩秘书(偏偏师姐生病,只有自己跑腿了),取钱交评审费,订会议室,订水果,贴海报,写聘书(感谢王老师和师弟) 12日打印10本大论文,并送审(感谢于老师,王老师和海东),写答辩决议书初稿,答辩PPT定稿 13日下午老板才回来, 进行预答辩,结果提了一堆意见,晚上修改(感谢师妹) 14日上午答辩的时候,用师妹的话说,我脸都黄了,四天时间,也就睡了不到20个小时,非常感谢于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帮我安排答辩,答辩意外地成功,虽然我做的东西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讲PPT的状态是我最好的一次,虽然我没有时间排练更多,至此,我完成了我五年生活的救赎。

结婚

好基友们一个个都婚了,我依旧是最后的一个,10月带师妹回家,献出了最后一次伴郎伴娘的机会,从牛爸和羊妈那里获得了最后形式上的认可。12月牛爸羊妈来南京,距上一次他俩来,已然5年半了。

而我和师妹也结束了一年多的爱情长跑(和米共和水牛比),也要着手婚事了,以上,就是这一年发生的大事。用一个词来总结,我想我只能说,是Lucky了。

当我老到可以谈谈人生

下一个生日,我就28周岁了,在别人当丈夫,当父亲,当栋梁的年纪,我的人生才刚刚毕业

这几年过得,现在并不足以评价,但以结果论,无疑是失败的,奔着学霸来的,结果成了学渣

近六年的科研学习期间,没有做出满意的成果,没有发出足够的文章,没有出国交流学习,没有依靠所学找一份工作

如果可以重选的话,我不会选择读博,可惜不能重选;如果有下辈子,我也不会读博,可惜下辈子还早得很

但即便这几年如此糟糕,我还是幸运的:第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接收虽然花了一年,但编辑部并没有拒稿,对于数据受限的我,是要有多幸运呢;第一次恋爱没想到如此突如其来,很蹩脚的表白同样没有被拒,对于光了二十年不知道如何和女生交流的我,是要有多幸运呢;第一次找工作,对口的单位非常有限,唯一给回音也是我最想去的单位也没有拒绝我,对于连受打击人生低潮的我,是要有多幸运呢?在生如浮萍的现在,很幸运,在我最喜欢的城市落下脚来

未来的生活注定不会轻松,我要在工作中补回这六年落下的部分,我要用微薄的薪水和房价物价做斗争,我也要为人夫为人父,那时候,就真老到可以谈谈人生了


国际米兰与我

这几年,我的变化很大,比如越来越不爱热闹,越来越不讲笑话,长得越来越胖……

时间过得越久,可以拿来做参照的就越少

人说,改变那些能改变的,剩下不能改变的,就是真正的自己

只是今年,连一直钟爱的国际米兰也被老爹出售了,以此图祭奠一下,逝去的那个,可以用来雕刻和研磨的,时光

魔术的魅力

很遗憾,我并不是喜欢魔术的人,因为小时候就知道,所有的魔术都是假的。

魔术师,首先必须是一个魔术欣赏师,一个魔术打动不了魔术师自己的话,也就不会被搬上舞台,而一旦能打动自己,相信也就打动了一大半的观众了。

魔术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无法解释,在演出的瞬间让人目瞪口呆,小时候的我便是如此,奈何小孩终会长大,变得不那么容易目瞪口呆,或者说,变得麻木。

对于魔术师来说,最大的困扰,莫过于自己设计的谜题被人解开,而对于看魔术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解开魔术师的谜题,所以魔术其实是一场攻防战,而魔术师无疑站在劣势的一方,毕竟对手可是所有观众,甚至未来的观众,但同时魔术师又有他的优势,就是他的‘先手’(死亡笔记代入)。而此外,魔术师追求的并不是在全部时间骗全部人(当然,哪个魔术师不梦想这样呢),而是部分时间骗全部人,或者全部时间骗部分人,这点,还是难不倒魔术师的。

我所见过最早的魔术,应该是套环,很简单的道具魔术,所以,当发现某旅游景点有卖这种道具的时候,对魔术的好感顿减,根本就是骗术嘛。后来看的魔术更多了,道具类的纸牌,手技类的纸牌,还有结合类大型魔术,但兴趣减低了很多。所谓魔术,解开了谜底就变得没意思了,但解不开,又显得自己弱爆了,真是让人讨厌的小孩啊。

魔术的奥义,《致命魔术》里终结的非常到位,大意是,1.用真的吸引注意,2.用假的代替真的,3.把真的藏起来。有没有觉得,分明是推理小说嘛(密室杀人类尤其像)。

大约是08年的样子,算是正式接触推理(小时候盗版的福尔摩斯就算了。。。),虽然感觉和魔术很像,但喜爱的程度却是两异,好的推理小说给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好的魔术只能给人意料之外了。比如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最精彩的莫过于飞天,但如果解开来,那该多没趣啊╮(╯_╰)╭

不过推理小说的条框不比魔术少,某种程度甚至还多一些,比如,魔术不排除有托这一说,而推理小说虽然没有要求绝对不用托,但每个托都必须有他存在的理由,必须在情理之中。而最突出的就是,破案之人不得为犯案之人

这一点,《惊天魔盗团》算是踢到铁板了,以魔术来讲,故事是成功的,但以推理来讲,却是失败的,大逆转逆得太狗血了。而《致命魔术》则在两方面都很成功,虽然金刚狼和蝙蝠侠都犯案也都破案,但他们是轮流的,切开看,没有同时身兼两职。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比如推理女王的《无人生还》,看到最后才知道谁是凶手,然后反过来发现作者已多处暗示,偏偏还是凶手来破这个案子,给女王给跪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熬到大卫科波菲尔快老死,他憋不住自己解开谜底,然后我学着飞一次,我也就这么点出息了

暴风雨的记忆

以前觉得,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经济部门,法律部门,外交部门,人事部门,结果漏了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反而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就是宣传部门了。

无论是真理报、希特勒还是我们,宣传上管意识形态,下管意识输出,这里也有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争论,人类究竟毁于哪种宣传,是唯一的宣传,还是恰恰相反,过于多元的宣传。而关于‘暴风雨的记忆’所记录的那个年代的故事,就可以看做宣传的一个实验。

那个故事是一段禁忌,最一开始,经历过的人不说,没经历过的人不解,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唯一的来源,都来自统一的口径。而到现在,口径慢慢松开,可以看到各种版本的解释,本来一个可能并不复杂的事件,被神化和扭曲,酱料放得太多,反而不知道本来的菜是什么,就是这个故事最好的解释了。

很难得的有这么一本书,由亲历的人来编写,虽然有所保留,有所删节,但多少,还是出版了,而且是官方和民间同时认可的三联,而不是只能在火车站读到的不知真伪的糟粕伪纪实文学。

书中记录了很多人,能在北京四中就读,已是龙凤初成,风云际会,即便后来受到各种打击,还是出现了北岛为代表的大神级文艺圈和各种委员,基本掌管着当下的中国。对于那个故事,我没经历过,听完他们讲,还是不甚了解,甚至有些不想了解,一个疯子比正常人多的故事,对于我等P民,有何指导意义呢?

只是特别佩服他们,不管是不是经过美化,他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真是太强大了,反看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说是割掉卵子的一代,一点都不过分啊。

芙蓉镇

《芙蓉镇》,当代作家古华的代表作。作品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6年,根据古华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这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

本片于1987年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最佳美术奖 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姜文) 、最佳女演员奖(刘晓庆)、最佳男配角奖(祝士彬)

本书写于1980年,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这类文学均孕育于那个疯狂的年代,不同的是,大部分用史诗长诗的写法,把66-76年的作为小说的一部分(白鹿原、活着),而芙蓉镇则把这一段作为故事的全部时间背景,用少数几个角色,将那个年代中典型的人物勾勒出来,受害的知识分子,受害的劳动人民,政治摇摆家,政治运动家,被迫害的有能力的基层领导……听多了看多了之后,其实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又一个问题总萦绕在脑海:为什么?当时所有人都知道的错误,为什么没有人纠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大,但都花了数千年积淀,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所谓革命,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波及全国,而10年浩劫结束,余毒始终未清?我想,除了乔治奥威尔给出的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已经存在中国人的内心根子中了,科举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制度,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存在这么久,科举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科举的定义在于,开一扇小门,让平常老百姓有机会尝到权力的甜头,让一部分老百姓来治理老百姓,而官员只用管理一部分老百姓就可以控制全国了。简单的例子来自《银河英雄传说》:即便进入完全民主,假设有100人的社会,大家投票决定一切事物,控制51票其实就可以控制这个小社会了,而51票里肯定存在分化,从中控制26票就掌握了小集团,换言之,就是控制26票就可以控制100票的选择,民主,依旧控制在少数人手中。

因此以科举开始,皇权天授开始出让部分利益来巩固自己的利益,直到最后被迫打开国门,新中国建立,皇权既稳,不能再用科举来笼络人心,主席对知识分子反感,高考并没有成为科举的替代品,随即用运动来代替科举,谁凶谁狂热谁就上,依旧是老百姓控制老百姓,所谓人民战争。幸而浩劫结束后,恢复高考,替代了运动。但高考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务员考试成了新的科举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中国何去何从,有待历史车轮的考验。

一周年

今天是恋爱整整一周年纪念日,正是去年这个时候,我傻不啦叽地和师妹说:师妹,你要是答应的话,手让我牵一下吧。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种种经历,历历在目。周年庆并没有很大的庆祝,倒是为教师节的礼物跑晕了腿,最后选的礼物我非常喜欢,尤其喜欢的是那两句话,共勉之

巨流河

《巨流河》

知道这本书已有不少时间,远远早于买Kindle,由于书在豆瓣的评价非常高,又是三联出品,自然无条件出手,奈何当时无论京东还是亚马逊都脱销,只有在孔夫子旧书网才有货源,由此一拖,到Kindle入手,也就无关入与不入了。

书的内容与我想象中的有偏差,本以为讲的是抗日血泪史,结果发现是民国儿女情,而且颇有造作之风,读来酸味十足,与巨流河的名字大不不符。

南京

傅厚岗、宁海路、鼓楼、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在南京生活也有5年了,几个地名,就足以引起共鸣。

爱情

比较看不惯的就是书中的爱情了,齐先生想表达的是什么呢?殉国的张大飞,上海的俞君,还有一票站宿舍外的各种利害学长,分明是林徽因式的,还是让冰心奶奶来点评吧。

关系

写自传,少不了的,又是最难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了,不能少了和名人的交集,处理不好又让人忍不住有趋炎附势之嫌。文中提到的朱光潜、吴宓、钱穆,再加上作者父亲的党国众人,有的一笔带过,有的下笔颇深,但读来缺少有共鸣。某某是大师,某某是大师的高足,某某发了几篇雄文,却看不太出大师在作者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日本和大陆

这本书在介绍时,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按理,作者的父亲是抗日大将,作者也深受日本迫害,幼年青年不断跌沛流离,这段应该下重墨来写。当然作者也写了不少,但更多的,是作者对大陆的反感,不论明说暗讽,贯穿全文,怕也是本书推迟出版,且最后由三联来出的原因吧。

而对于国军的退败,作者简单地归咎于,国军抗日损失过大,误信苏俄。国军失势之后,又指责大陆的铁幕政策和去民主化,不免让人觉得是葡萄酸之说。不可否认,建国后不断发生人祸,看过《夹边沟》和《寻找家园》后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不需要掩饰什么,需要我们反思,但对于国军,有两个假设的问题。


1.国军为何败退?

2.国军能管理好中国么?

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的解释我想是片面的,但又是合理的,作者作为文化人,作为国军资深干部的女儿,很容易得出怪日本,怪苏俄,怪美国的答案,但明显黄仁宇给出了更好的答案,

"中国的问题大于上述人士努力的总和。上述不同阶段的失败必须被视为阶段的调试,以达成一致的终点。"

作为一名没有上战场的士兵,就此失败真是不甘心,也因此他成为一名历史学家,非常推荐他的自传,附上阮一峰的读后感。

《黄河青山》

失败的总和—-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我个人认为国军的失败在于两点,先天不足失去民心

1). 国父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先驱,屡败屡战,最后得出的结论其实大家再熟悉不过:党指挥枪,所以国民党后期从服从党,变为服从党魁,而作为中山先生的弟子,无论蒋还是毛,都将这一点继承下去了,所以他们两人都做了终身元首,蒋还将余下的江山留给了儿子,这一点,算是打和。

但执行起来,蒋就完全不行了,重用嫡系,使得党内部分裂,至于后来投降、策反、一战而溃,原因真的是日本、苏联么,美援呢,黄埔呢,整编师呢,结果被没读过书的泥腿子赶跑了。为此,黄仁宇在美国被嘲笑,而齐邦媛为大陆作家在国外受到更多礼遇而忿忿。很简单的道理,黄仁宇看出来了,但齐邦媛却没看出来,人家可是债主,美援了那么多却打了水漂,最后还将失败归咎于美国的援助减少了,这样的债务人,怕是谁也不待见吧。

2). 自民国成立,百废待兴,GMD也是豪情壮志,想干一番事业,但改革终究停留在纸上,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多少,教育程度又提高多少,仅以当时的南京首都建设计划来看,开展了多少呢?后来抓壮丁、发法币,能有多少人愿意支持GMD呢?最后退居台湾,才开始执行大陆一样的土地改革,缓下一口气来,这才明白民心的重要性。当然,GCD在后来的一系列运动中,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最为严重,所以不少知识分子觉得GMD没有败走,中国的发展会更好,只是。

回到了第二个问题,个人认为GMD不能管理好中国。原因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GMD执政的短短数十年,并没有把中国治理好,这不在于GMD的问题,因为中国的问题太大太复杂了,

黄仁宇所说“康有为失败了,孙中山失败了,袁世凯失败了,张作霖失败了,陈独秀失败了,蒋介石失败了,而毛泽东也失败了。”

的原因也在于此,中国的问题大于上述人士努力的总和。

2)并不能从GMD能管好台湾推断出GMD能管好大陆,除中国的问题太大太复杂外,台湾占据了很多优势,朝鲜战争美国介入保台湾一心发展;GMD退守台湾采取焦土政策,留下一片废墟般的大陆;台湾最后走上民主很大一部分在于蒋经国难以复制的选择;但指望台湾这口小锅煮出全中国享用的美餐,这样的巧妇怕是还未出现罢。


回到《巨流河》一书,作者作为亲历中华巨变的华夏儿女,她的经历更能让人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及后续的时代进程,我们都希望中国走得更好,中国人民能少受时代的磨难,但终归如何走下去,也只有时代来证明了

天空の鏡

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纪行

很早就听说的一部纪录片,很偶然的机会下下来看,不知道是不是对其期待太多,看过之后,震撼反而没有自以为的多,以此契机,重新讲一遍这个故事,这个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空之镜。

乌尤尼盐湖,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据首都拉巴斯500km,距离太平洋200km,位于安第斯山脉之间,由于太平洋带来丰富的雨水,山脉的矿物被冲刷进入乌尤尼,而乌尤尼在山脉间由于焚风的效应,气候干燥,雨水蓄积蒸发,留下的就是一望无际的盐湖。

由于千年的积累,乌尤尼盐湖成为全世界最平的地区,片中介绍了一个博士对乌尤尼的研究,最大落差仅有50米,这个数字看上去相当大,但换一种表述,如果用坡度的话,这里的平均落差足够用来跑F1了。正是由于此地的平整,一旦下雨,将覆盖整整一大片区域,当地的雨量不大,雨又能平铺一大片区域,深度不足1cm,基本没有波纹,也就是说,你可以处在世界上最大的镜子中间,而幸运的是,这块开阔的区域有非常好视野,所谓星垂平野阔,更幸运的是,地表覆盖的是白色的盐,种种运气和机缘,造就了这片生命沙漠,却又是人间天堂。

纪录片中,还记录了红鹤,海市蜃楼,盐制的旅馆,盐的结晶构成,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求雨,内容丰富,但稍显凌乱。忍不住想到另一处天堂,大堡礁。日本人的文化,所谓菊与刀,个人觉得就算追求纯粹,有舍本逐末的感觉。

以视觉效果看,乌尤尼绝对是世界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但实际上,当地缺少淡水,海拔高,日照强,当地的生活水平也很低,孰为天堂,或未易量。前段时间,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也看过寿司之神,中国追求的是舌头的享受,而日本追求的是味觉的极致,有人在豆瓣上的评论是,我还是喜欢中国接近烟火气的食物,食物毕竟是用来吃的,舍不得吃的食物,也不知道算不算本末倒置了。

最后一句题外话,发现这部纪录片标记的时间是2011,而我似乎更早看到过乌尤尼这个名字,回想起来,其实是在MUJI的推介广告上看过,时间是2003年,也只有日本人对乌尤尼乐此不彼,但心里多少还是痒痒的,能亲见天堂,多么令人向往啊。

Page 3 of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