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至今,所有活着的中国人,无论爱恨,都没有办法摆脱一个名字,那就是毛泽东。

虽然毛泽东逝世已经近40年,但这个名字在中国很多时候仍是一个禁忌,不可鼓吹,也不可批判,往往只能用毛主席,毛爷爷来代称,这里作为书评,参考作者客观的写作方法,直呼名讳,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


当下的中国,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史学。古有二十四史,相传史官忠于史实,以身谏史,宁死不屈。而当今的历史,却多让人怀疑。柏杨,李敖都有牢狱之灾;除教科书外,很多书都被封杀(如高华);读来有趣而有实的书,居然多来自西方,如黄仁宇以及本书。


毛泽东无疑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近现代人物,是他让我们站了起来,建立了新中国,并印在我们所有的纸币之上。

我们也知道他的许多故事,比如 > 北大图书馆,中共一大,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反围剿,万里长征,遵义会议,延安会师,西安事变,重庆谈判,敌后抗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开国大典。这些都是历史教科书上的考试重点。

但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基本止于此了

官方并没有毛泽东的传记,我想一来是没人敢写,这一点不表,参考高华,二来是没人能写好。

国人写毛泽东,或褒或贬,往往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斯诺和特里尔来自美国,也不乏有其本身的政治立场,但到底西方的科研方式或者说史学方式,相对能更客观的描述中国的这位伟人,且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事实为主,夹着作者的评论,较少删改历史(当然为了出版,应该还是删节过了),但相比毛选等官方出版,还是有所保留的。只是让人叹息,中国历史的史家之精神,荡而无存罢了。


回到毛泽东本身,虽然他依旧以神的姿态屹立当今,但如果回到1900年代,他终究是一个人,百年动荡,从人到神,各国都有,但影响之深远,无处其右。

虽然知道毛泽东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但读这本自传,会发现更多传奇的细节,农家子弟,背景只能说略好于明太祖,不容于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不容于旅苏的布尔什维克,被国民党各种以大欺小,却居然每次都能全身而退,激流勇进,如果没有神的眷顾,哪怕同样的条件让毛泽东重走一万遍,都不会有后来的史实。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能否站起来?我比较认可的答案是,肯定可以,毕竟时势造英雄,中国的红太阳终归会升起,只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如果不是毛泽东,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一百年。

清末民初,确实是历史的漩涡,内忧外患,波云诡谲,复杂程度尤甚历代更迭。这个时候出现一位不是虚构的孙悟空,诸葛亮,韦小宝式的人物,开天辟地,足智多谋,左右逢源,荡涤中华百年羸弱之面貌,人也就此成为神。


读书,读传记,读历史人物传记,除了当故事一般看来,更有一层意思,就是学习

当然我们学不了毛泽东的政治,军事和所谓的帝王术,但有两点值得一提。

1. 强健的体魄

毛泽东很早就开始注重身体的锻炼,虽然生过几次大病,也经历了长征对肉体的磨砺,晚年精神上也受过多次冲击,但身体始终没有垮掉,熬过了他大部分对手和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假使毛泽东体弱多病,后来的传奇,也不过一场春梦罢了。

2. 乐观与积极

读完本书,最大的一个感受不是毛泽东有多么聪明,多么好运,多么强悍,而是他多么的乐观和积极。

初出茅庐,和父亲闹翻,上顿不知下顿的时候,想的却是何处能更好地学习,何人能更好地指导学习。

独闯京沪,被人瞧不起,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想到的却是如何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用极少的资源发出强光。

在没人看好也没人看得上的农村发展运动时,自己单枪匹马,以一己之力耕耘可能结不出果实的土地。

建立红色根据地,却被共产国际和国内领导者批评和错误指挥,权力被剥夺也能潜龙在渊,等待机会。

根据地丢失,被迫长征,被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吊打,条件艰苦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仍没有放弃。

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形势昏暗,蒋介石消极抗日,却能看清时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比毛泽东起步更早,平台更高,资源更多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但最终胜利者却不是他们,原因就在于这两点吧

假使毛泽东身体不济,意志消沉,对于他个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但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几十年所耽误的,却很可能是中国人承受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