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致敬
中学时代,地理是我最好的一科,从来没有不及格过;历史是我不太好的一科,因为我从来记不住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
当然,后来我选的是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而没有选文科,政治历史地理。
羊妈老是说我当时选文科的话,可能后来会有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发展,但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文科水得很是其一,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当时对科学的认识。
由于历史成绩最差,而且原因是记不住年份(语文默写基本没错过,历史事件的记忆也难不倒我)。所以我忍不住有一个想法,历史有必要学习么?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所以历史是死的,虽然随着时间的前进,会有新的历史产生,但归根结底,历史的空间很小,因此,以一门科学来看,我似乎天生排斥历史。
当然我也不排斥历史的作用,历史可以反思当下,反思自己,这是学习历史的好处,但并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对历史的观点也因此蔓延到了政治和地理,虽然当时认为地理更偏向于理科(事实上地理学确实是理学),当也忍不住发问,地理的空间似乎也没比历史大多少,人文地理简直是历史的孪生兄弟,自然地理也多是一些常识性的学习,南北半球,黄赤交角,都是定好的,我们能做的,似乎不多了。
当然后来的故事就有些乱了,我选择了理科,我的物理很烂,最后专业调剂到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最靠近,保研到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但到了研究所才发现,我们的专业其实不重要,我们做的和专业叫的完全两样,直博的时候又变成了资源环境与遥感信息,自此,我完成了从工科到理科再到农科的蜕变,但归根结底,地理应该是我最接近的一个基础学科了。
接受高等教育10多年来,我有幸学习和参与了地理学的工作,但惭愧的是,我觉得地理上我并没有入门,这里面有许多原因,最大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地理学已死
地图学的三次革命,沙盘,地图,GIS,到了现在的Google Earth,地理学已死倒不至于,但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
比如我当时在南京土壤研究所,所在的研究室叫做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老板们经常吐槽这个名字,觉得不伦不类,其实在几十年前,我们叫做地理室,现在之所以不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地理室这个名字太土太没有创新,申请不到项目,为了不饿死,只有改名了。
再比如19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是地理室最旺盛的时期,当时整个土壤所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是地理室的,当然,现在只有三个课题组了,人数不足全所的十分之一,虽然也有我们不如前辈们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学科调整,地理学已经是夕阳学科了。
我们室的前身为地理室,但我在所里学习的6年时间里,接触到的纯地理学并不多,地理学也很久没有大的突破了。以我的专业名字为例,我们室能带的专业包括土壤学,水土保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环遥感。前两者感觉更接近地理学,后两者说实话,更接近计算机科学了。以目前的地理学来看,第三次革命就是GIS(地理信息系统),而之所以产生地理信息系统,说来惭愧,计算机科学的贡献应该比地理学大的多,这个方向也算是目前项目和就业最好的方向的,但因为地理学出身的学生编程实力实在太弱,搞GIS的仍以计算机科学(CS)的学生为主,当然有时候我们会自欺欺人说我们有地理学知识而搞机的没有,但门槛孰高孰低,实在太容易了。
我们室近年的大项目,也多与纯地理学较远,最接近的应该是隔壁组里的土壤分类的土系研究工作,但老师自己也吐槽,这个项目吃力不讨好,土壤的类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是发生分类还是系统分类,在过去有过重要作用,但现在,却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创新的,不能发文章的项目,钱再多,也只是苦力活。
在一个非强势学科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知乎上类似的问题和解答应该不少了,我的体验就是会比较辛苦,倒不是肉体,而是心理。当同一届的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有毒试剂加班做实验发高水平文章的时候,我的工作就是满研究区挖土晒土做一些最基础的实验,发现数据没有显著性时,却没有时间和经费再来一次。
我的工作相对轻松多了,但心累真不是一般。
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时候
其一,我们也曾经朝阳过
以本篇的两本书为例,讲的就是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最近读的是发现之旅,我在第一时间就回想起了当年的有待探险的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两者的关系就仿佛是国家地理和发现探索。
这里回到正题,以发现之旅为主。发现之旅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几次伟大的探索,这里面不仅仅包含地理学上的大发现,更多的是博物学(动物和植物)的发展史。而这几次探索比起前书却更有着更艰难的地方,就是以航行为主。在100多年前,没有GPS,凭传统航海技术跨洋航行,需要的技巧可比现在要难得多
而且本书比前书更为高明的一处在于,发现之旅,更像是现代科研的雏形,而有待探索的世界,却更像是旅行为主。
比如发现之旅的旅途,都来自国家资助,也催生出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建设。当然所谓科研也不完全,国家也有私心,比如新的资源,探索者也有私心,比如新物种的标本可以卖个好价钱,但瑕不掩瑜,科研的雏形,就来自于此。比如赞助,比如文章发表和出版。那个时代是地理研究的黄金时代。
其二,只要不死,就是重生
地理学已死其实是个伪命题,虽然传统地理学已经没有太多可创新的地方,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至少提供了研究对象,从这一点看,地理学是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其他学科的发展都可以作为地理学发展的依靠。
比如前面提到的GIS,伴随产生了很多信息产业,比如四维图新和超图软件,已经上市。而智能手机大爆炸,也使得LBS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前景。
以股票为例,地理学已经处于历史地位,说不定一个概念出来,就会马上摘掉ST的帽子,开始重组过程。而我也有机会,虽然还没实现,再看一次地理学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