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传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大事。
舆论颇为统一,说激发了爱国心,但也有网友泼冷水,民族是解决了,民权和民生却让人担忧。
围绕这一盛事,媒体也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虽然抗日题材已经多如牛毛,但这个时候又加了一把火。
比如百团大战,开罗宣言,又让很多人吐槽:
抗日战争胜利,到底该由谁来纪念?
1937-1945的八年抗战,是中国的血泪史,虽然被各种掩饰,美化,但中国在这八年中付出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当时中国政局不稳,科技落后,面对日本侵略者,可谓难堪一击。
虽然最终中国没有被日本完全占领,坚持到了最后,但要说胜利,却多少有些苦涩。
官方记载的军队伤亡数量:中国380万(另平民伤亡3000万),日本185万。
而日本军队伤亡的185万,国军消灭约45万,美军消灭约120万。
虽然不否认共军在敌后的牵制作用,但抗日战争胜利,美国和国军应该更有资格来纪念。
所以一句吐槽让人叹息:
一个成立66年的国家,纪念一场70年前的胜利。
而前不久读过《毛泽东传》,近期又补了一下《蒋介石传》,两本书的作者都来自战胜国美国,所以读起来会放心一些,虽然美国也有左派和右派,但不像国人,写起来必已站好队,偏颇得更厉害。
私以为毛传写得比蒋传好,一方面是毛的经历更为传奇,另一方面,毛的故事中,有作者增加的评论,而蒋的故事,都是就事论事,只有结果,分析和评论就交给读者了。因此这篇读后感可以写得更多,因为有很多留白。
蒋介石的贡献
由于蒋最终是失败的,所以胜利者的历史书对蒋总是没什么好话,头号军阀,战争贩子。
电视中的形象,也固定为只会说“娘希匹”,“达令”的光头。
但随着纸包不住火的历史,对老蒋的看法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转变。
-
蒋在追随中山先生的时候,为三民主义,至少反清,反军阀贡献了力量。
-
虽然面对日本人侵略,开始时做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但后来积极抗日,即便条件艰苦,但从未投降。
-
退守台湾后,不管是出于政治利益还是个人利益,从未分裂中国。
从这三条来看,老蒋即便不是历史的胜利者,但至少,可以说是个硬汉。
蒋介石失败的原因
之前在《巨流河》的评论中,也聊过国军最终失败的原因。
这个问题黄仁宇回答的会好得多,除了《黄河青山》,有机会再拜读一下《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国军的失败和蒋公的失败不同。国军作为一个整体,蒋公作为一个个人。虽然蒋作为党魁,最终决定了GMD的命运,但即便换了党魁,GMD的命运也很难改变,蒋公只是加速或者延缓了国军失败的过程。而蒋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蒋从未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
蒋在北伐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统一了中国,但其实当时仍是军阀割据,只是各大军阀改旗易帜,暂时归附在蒋的旗下,但蒋并没有实际控制中国,各个军阀也并不买蒋的账。
因此军阀拥兵自重,向蒋公要空饷,喝兵血。
蒋公则重用嫡系,不信任他系,进一步加深了各家的矛盾。
其结果就是围剿共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蒋总是面对神一样的对手和猪一样的队友。
围剿为什么总是失败?长征中的红军为什么总能突破防线?抗日时期为什么内部分裂,出现汪伪,西安事变?内战时人比猪还容易抓?
2.蒋的赏罚不分
赏罚不分,看似非常小的一个问题,却往往造成极为恶劣的结果,在许多改朝换代的时候,赏罚不分都是一个关键原因。
比如对嫡系的无条件信任,蒋的五虎将八金刚中,居然有没怎么打过胜仗的刘峙,仅仅因为忠诚而受到赏识,而作战能力更好的白崇禧、薛岳、孙立人却见疑,也因此没有培养出能打胜仗的部队和将领。
虽然军事上是直接原因,但经济问题是GMD败笔的关键原因。书中提到,蒋是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和清教徒的结合者,因此蒋本人过着较为简谱的生活,但蒋却放任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党政军中的亲信进行贪腐,尤其是放任自己的亲戚。比如派小蒋治理上海的通货膨胀,最后查到孔家公子,惹怒宋美龄,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结果,试问以后谁来反腐?
《建国大业》里最有名的一句台词:“反腐,亡党。不反,亡国!”
不知道蒋公当时是否真有如是思。
37年-45年抗日战争,45-49年解放战争,中间的国共日三方,与最近读的另一本书又有些相似。
《碧血剑》卷末的《袁崇焕评传》。
国军=明朝,共军=清朝,日军=闯王。
清朝一直以少数派存在,只有小块根据地。明朝宦官当道,贪腐成性,民不聊生。闯王欲取大明天下,席卷中国,攻破大明国都,尽屠戮之事。明朝也将重兵用于对抗清朝,但远未成功。闯王耗去明兵主力,短暂统治后,占地不稳,投降遣散。而清朝入关而战,势如破竹,统一天下。
蒋介石又多么像崇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赏罚不分,不知民间疾苦,对手又有皇太极这般用兵高手。即使自己有袁崇焕,祖大寿一般的强将,也是自断经脉,被敌人反间策反,留下的都是不堪一用的将领,焉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