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D:_posts/2015-11-19-Zhangyihe.md «««< HEAD:_posts/2015-11-19-Zhangyihe.md ======= 往事并不如烟 »»»> parent of d4f9709… new:_posts/2015-10-15-Zhangyihe.md

巨流河


娇小姐眼中的当代史

读过巨流河后,余味很糟,总有些

而读过往事并不如烟之后,觉得与巨流河很相似,但又很不同,虽然两位作者写的都是响当当的贵小姐,结果都受到政治上的风波,


章诒和的父亲是章伯钧,是有名的政治家,是民盟的主要创办人,是农工民主党的主要领导,建国后担任过交通部部长和《光明日报》社长。之后遭遇反右,文革等运动冲击,自此一个显赫的家庭陨落,作者以真实经历写了这么一个仿佛《红楼梦》的故事。


=======

四大名捕是温瑞安的作品,也号称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转折点,因为 »»»> parent of 2e77629… new:_posts/2015-10-15-Zhangyihe.md


«««< HEAD:_posts/2015-11-19-Zhangyihe.md 但玩政治的人,是否都做好准备,能从奢入简,甚至失去这个舞台呢?

章伯钧勉强做到了一点,但章诒和却没做到,整本书,不管细节写得多么让人神往,陶醉,但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我的一种感觉。

文中多次点名或者匿名提到,某红人得势,占据了本属于其他人的好处。如果原来的好处也是得势而得之,那么失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说一句’活该‘呢?


章伯钧对自己有很好的认识,以学习的名义出国深造,但终是没有成为一个学者,而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家

他联系了一些党派,组织活动,反对了国民党,帮助太祖建国。

一旦建国完成,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想法又是怎样?他的政党定位在何方?这个定位有很多种可能,但不是推翻重建,而是长期共存。而作为一党之魁,受任为交通部长,拿一份不菲的薪水和待遇,不知道他国有没有这样的先例。

拿着这份不菲的待遇和享受,章也做了不少工作,以他的角度,帮助GCD更好地管理国家。但如翦伯赞所说,建国前是朋友,建国后是君臣,章如梦初醒。作为党魁是朋友,作为部长是君臣,当领那一份俸禄的时候,章的定位应该就偏了。

而第一轮政治风暴起来,民主党派被弃之如敝屣,章伯钧没有了舞台,但保留了一部分待遇。此时也有了第一轮抱怨,我也很同情章家的遭遇,但一轮想当年的说辞,却让人提不起精神,民盟和农工党立党的宗旨何在?绝不是成为一部之长,保留相应的待遇为己任吧?退一万步说,民国末期,民盟还与国民党做过斗争,百折不挠,而现在呢?作为党魁,被去职后,没有继续保持自己的本色,而是一阵顾影自怜,蒋公在台湾不知做何想。


回到前面三位人物,张伯驹,康同璧,马连良,他们三位受到政治风暴,让人难过。比如他们的收藏,多半是自己买来的,继承来的,交换来的。

而章家相同的遭遇,我却难过少一些。

琉璃厂的好东西,先要过别人的手,别人不要,我才能买。

这看上去是对自己遭遇的忿忿,但其实呢,难道先过你的手,再过别人的手就是对的?太玛丽苏了吧?

即便是拿合法的工资买下了,这份工资是谁给的?用的时候会不会想想?

以前家里人一直说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有一技傍身,本书更让人做此想。

玩政治的人,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生死一念间,不如归去。


======= »»»> parent of 2e77629… new:_posts/2015-10-15-Zhangyihe.md

«««< HEAD «««< HEAD

======= »»»> parent of 2e77629… new ======= 蹩脚政治家的成功史 »»»> parent of d4f9709… new

四大名捕是温瑞安的作品,也号称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转折点,因为


每年差不多都会钓一次鱼,或许一年钓两次,或许一年一次也没去钓,不过,平均下还是有一次经历的吧

比起夏天,我更喜欢的应该是冬天的垂钓吧,鱼在冬天特别大,而且没有大大的太阳和密密的蚊虫,不过,当夏天的清晨被黑子叫醒时,我也不介意陪老爹又一次去钓鱼

这次钓的和之前的草鱼,鲤鱼,鲫鱼不同,这次钓的叫“餐条”,大约十公分的小鱼,老爹的最爱

这次老爹和我,还有易叔叔高叔叔四人一起去,易叔叔开着他崭新的prado,着实让人心痛一把,七拐八拐不知道是到了湖田还是新田县的那个鱼塘,也是我前某年钓鲫鱼的地方,不过和当年冬季干塘不一样,今年夏天的雨量充沛,去年钓的地方都被淹了,我们四人找了一个树荫底下,旁边还泊着一条半淹水的小船的地方,预备杆子

钓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杆子,比如餐条就需要手杆,需要的饵料也不一样,比如餐条喜欢的是,我其实也不知道,或许是谷或者糠一类的东西吧;不过餐条确实好钓,比如第一条餐条,居然是我钓上来的,因为餐条,可能是最笨的鱼吧

钓了一上午,我的战果和易叔叔差不多,优于老爹和高叔叔,原因,其实是。。。钩子;易叔叔为钓餐条准备了两个特质的鱼钩,沿着线布有约6个钩子,每个钩子又附着萤光饵料,老爹从他那借了一个给我用,结果无往不利,想象其实什么也没用,不用技术,不用饵料,不用特殊的杆子,只是用这么个道具,我就赛过老爹,其中悟出来的道理,实在让人神伤吧

大约八点,太阳快出来的时候我们回去了,钓了大概有两大碗的餐条,然后约下午再来,至于下午,又让人神伤一次

下午四点半出发,还是老地方,这次易叔叔带了他买的80米的渔网,直接捕鱼了,用那条略漏水的小船,一人划,一人布网,我始终不知道渔网的原理是什么,只知道鱼游进去就游不出来了,下午一共打了三网,两人划船,却有六人在岸上解鱼,最后捕了大概有一满桶

同去的高叔叔还不甚满意,看鱼塘布置了一个“天罗地网”(此网布于鱼塘正中,十米见方,沉于塘底,有四绳连其四角,备以滑轮绳索,以一巨轮摇之可提网于片刻),便和塘主约定,花一百元打一网鱼,笑为赌鱼,塘主和大家相熟,便说,此刻天未黑,灯未明,又未放食于网间,一网无鱼也;然众虽在此钓鱼屡次,未尝见天罗之状,便笑定赌,塘主不敌,乃赴此约,摇轮收网,待网升至空中,但见扁鱼三条,餐条若干,众笑不自当

昔者有云,网开一面,不可竭泽而渔,今者虽未杀戒大开,但实有违钓者之德与艺,以器之利而鱼肉他者,不可长久,不可提倡,唯博众一笑,此一次钓鱼,聊以为终生不再也

李长生教授逝世

最早知道李长生老师逝世,是从张黎明师兄的签名上看到的,和师妹说,师妹始终不敢相信,因为两年前李老师还来过土壤所做报告,还在北京组织过DNDC模型研讨会。在百度上搜李老师,才发现只有和他同名的人的词条,直到后来找到清华和上交发布的消息,才知道李老师离开了我们。

清华大学

上海交大


李长生教授是DNDC模型的创始人,以学科的角度划分,应该是生态学,而我们组应该算地学。

在我进组的时候,张黎明师兄刚升入博三,他的方向就是DNDC模型在水稻土上的应用,是我们组第一个接触DNDC模型的,此后老徐和小秦接着又做了一些拓展,因此我也对DNDC模型有了一些了解。

DNDC模型针对的是碳氮循环,设计六个子模型,是考虑比较全面的,基于过程对动态模型,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养分评价,作物估产,甚至水文学上都有所应用,但其最主要的使用方向,还是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模拟.

1980年代,各国的


四大名捕

四大名捕是温瑞安的作品,也号称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转折点,因为


碧血剑

碧血剑是金庸1956年的作品,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1976年的作品。

两者相连的关键词,就是袁崇焕。


碧血剑是金庸的第二部作品,在第一部书剑之后,金庸开始尝试创新,比如,碧血剑真正的男主是两位没有登场过的人物,袁崇焕和金蛇郎君,而名义上的男主袁承志,却是金庸小说中让人印象并不深刻的男主。

与古龙不同,金庸笔下的侠,是侠之大者的侠,因此金蛇郎君并不是金庸所擅于刻画的,所以碧血剑写完之后,金庸觉得不对,又加了一篇《袁崇焕评传》,补一补碧血剑中着墨过少的这位大英雄。


明朝,夹杂在元清两个外族统治的时代中间,虽然有很多文化上,精神上的历史贡献,但众家对明朝的评价,都不是很高。

太祖草莽出身,却肚量狭小,不容功臣。太子早逝,撤藩大乱,天下易主。而这也算是明朝最好的两个皇帝了,之后基本就是昏君、阉党、奸臣轮流表演,每表演一次,江山就动荡一些,到明末,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又常见的黑暗时代。

因此,金庸在评传中说过,在封笔的《鹿鼎记》中也着重写过,清朝虽然是外族统治,但总体来看,清朝皇帝的得分比明朝皇帝实在高太多。反清复明真的重要么?如果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明朝,清朝又有什么区别?

然而历史的黑白又是矛盾的,越是黑暗的时代,就越有淤泥不染,傲然独立的人出来闪耀,比如袁崇焕,比如和他境遇相似的于谦(文官出身,武功护国,功高震主,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昏君所杀,这也是很多武侠作者喜欢的桥段,于谦被杀后,儿子被发配充军,被拍成了龙门客栈。历史上袁崇焕无子,也写成了碧血剑一书)。


《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对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价,就是

蒋介石传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大事。

舆论颇为统一,说激发了爱国心,但也有网友泼冷水,民族是解决了,民权和民生却让人担忧。


围绕这一盛事,媒体也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宣传,虽然抗日题材已经多如牛毛,但这个时候又加了一把火。

比如百团大战,开罗宣言,又让很多人吐槽:

抗日战争胜利,到底该由谁来纪念?


1937-1945的八年抗战,是中国的血泪史,虽然被各种掩饰,美化,但中国在这八年中付出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当时中国政局不稳,科技落后,面对日本侵略者,可谓难堪一击。

虽然最终中国没有被日本完全占领,坚持到了最后,但要说胜利,却多少有些苦涩。

官方记载的军队伤亡数量:中国380万(另平民伤亡3000万),日本185万。

而日本军队伤亡的185万,国军消灭约45万,美军消灭约120万。

虽然不否认共军在敌后的牵制作用,但抗日战争胜利,美国和国军应该更有资格来纪念。

所以一句吐槽让人叹息:

一个成立66年的国家,纪念一场70年前的胜利。


而前不久读过《毛泽东传》,近期又补了一下《蒋介石传》,两本书的作者都来自战胜国美国,所以读起来会放心一些,虽然美国也有左派和右派,但不像国人,写起来必已站好队,偏颇得更厉害。

私以为毛传写得比蒋传好,一方面是毛的经历更为传奇,另一方面,毛的故事中,有作者增加的评论,而蒋的故事,都是就事论事,只有结果,分析和评论就交给读者了。因此这篇读后感可以写得更多,因为有很多留白。


蒋介石的贡献

由于蒋最终是失败的,所以胜利者的历史书对蒋总是没什么好话,头号军阀,战争贩子。

电视中的形象,也固定为只会说“娘希匹”,“达令”的光头。

但随着纸包不住火的历史,对老蒋的看法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转变。

  1. 蒋在追随中山先生的时候,为三民主义,至少反清,反军阀贡献了力量。

  2. 虽然面对日本人侵略,开始时做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但后来积极抗日,即便条件艰苦,但从未投降。

  3. 退守台湾后,不管是出于政治利益还是个人利益,从未分裂中国。

从这三条来看,老蒋即便不是历史的胜利者,但至少,可以说是个硬汉。


蒋介石失败的原因

之前在《巨流河》的评论中,也聊过国军最终失败的原因。

这个问题黄仁宇回答的会好得多,除了《黄河青山》,有机会再拜读一下《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国军的失败和蒋公的失败不同。国军作为一个整体,蒋公作为一个个人。虽然蒋作为党魁,最终决定了GMD的命运,但即便换了党魁,GMD的命运也很难改变,蒋公只是加速或者延缓了国军失败的过程。而蒋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蒋从未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

蒋在北伐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统一了中国,但其实当时仍是军阀割据,只是各大军阀改旗易帜,暂时归附在蒋的旗下,但蒋并没有实际控制中国,各个军阀也并不买蒋的账。

因此军阀拥兵自重,向蒋公要空饷,喝兵血。

蒋公则重用嫡系,不信任他系,进一步加深了各家的矛盾。

其结果就是围剿共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蒋总是面对神一样的对手和猪一样的队友。

围剿为什么总是失败?长征中的红军为什么总能突破防线?抗日时期为什么内部分裂,出现汪伪,西安事变?内战时人比猪还容易抓?

2.蒋的赏罚不分

赏罚不分,看似非常小的一个问题,却往往造成极为恶劣的结果,在许多改朝换代的时候,赏罚不分都是一个关键原因。

比如对嫡系的无条件信任,蒋的五虎将八金刚中,居然有没怎么打过胜仗的刘峙,仅仅因为忠诚而受到赏识,而作战能力更好的白崇禧、薛岳、孙立人却见疑,也因此没有培养出能打胜仗的部队和将领。

虽然军事上是直接原因,但经济问题是GMD败笔的关键原因。书中提到,蒋是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和清教徒的结合者,因此蒋本人过着较为简谱的生活,但蒋却放任自己身边的人,比如党政军中的亲信进行贪腐,尤其是放任自己的亲戚。比如派小蒋治理上海的通货膨胀,最后查到孔家公子,惹怒宋美龄,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结果,试问以后谁来反腐?

《建国大业》里最有名的一句台词:“反腐,亡党。不反,亡国!”

不知道蒋公当时是否真有如是思。


37年-45年抗日战争,45-49年解放战争,中间的国共日三方,与最近读的另一本书又有些相似。

《碧血剑》卷末的《袁崇焕评传》。

国军=明朝,共军=清朝,日军=闯王。

清朝一直以少数派存在,只有小块根据地。明朝宦官当道,贪腐成性,民不聊生。闯王欲取大明天下,席卷中国,攻破大明国都,尽屠戮之事。明朝也将重兵用于对抗清朝,但远未成功。闯王耗去明兵主力,短暂统治后,占地不稳,投降遣散。而清朝入关而战,势如破竹,统一天下。

蒋介石又多么像崇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赏罚不分,不知民间疾苦,对手又有皇太极这般用兵高手。即使自己有袁崇焕,祖大寿一般的强将,也是自断经脉,被敌人反间策反,留下的都是不堪一用的将领,焉有不败之理?!

向死而生

image

image


李开复的书我很早读过一本,《与未来同行》,其实我最不爱读的就是这类成功学或者鸡汤类的文章,写出花来,读出泪来,然并卵,道理大家都懂,难的是行动力,这才是人和人之间差距的来源。

当然,《与未来同行》也是鸡汤类中的比较好的,很多书读过之后我就没印象了,但那本书(或者我记错了,但应该是李开复说的)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你肯定知道你父亲的名字,也应该知道你爷爷的名字,但你爷爷的父亲的名字呢?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因此,人存在的意义,应该是将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让更多的人记得自己,而不是两代人之后就没人记得自己了。这样等于延长了自己的寿命。

这句话说的很好也很对,也让我有了相同的目标,当然我所做的,并没有往这个目标去罢了。


李开复的人生也非常传奇,具体参考百度百科 李开复(李供职过的Google在中国无法使用,实在让人觉得讽刺和遗憾)

虽然传奇,但不得不说,微软出来的人还是挺会包装自己的,比如另一位成功学贩卖者唐骏,相对而言,李开复则显得高明得多了。

2009年李开复结束Google的工作,开始自己创业,奔着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但直到2013年,网上爆出李开复查出癌症,17个月治疗后,他重返工作。这些事都是从微博上看来的,并不足以我买下他新推出的鸡汤。

之所以买了这本书,一次还买了两本,是非常让人伤心的,我的父亲,也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和李开复一样,本来非常平稳的家突然来了波澜,这个时候,李开复的成功经验,就成了我的救命稻草了。


关于父亲

虽然在不同行业,而且层级也相差很多,但老爹和李开复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平时绝不爱运动。

李开复的理由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牛爸的理由则牵强许多,一个字:懒,但借口却很充分,说他的养生哲学是龟的哲学,以静制动。

当然还有一点相似就是工作压力很大,虽然牛爸没有做到5000万粉丝,也没有做出足以改变世界的创新,我也没有见过他真正压力大的时候,只听说他有一段时间向羊妈抱怨,想提前退休。而由于工作性质,牛爸的工作是伴随着烟酒和应酬,饮食和作息都非常不规律。

以至于我和羊妈有时候都惊叹,一般人很难像牛爸这样经得起这样折腾自己的身体。而没想到,He is always on his way.


关于淋巴癌

医生说出结果的时候,我当时感觉眼睛瞬间被蒙上了一样,每年做一次体检,生怕身体出问题的老爹,居然毫无征兆地患病,而且是这么重的病,强打精神回到病房,老爹说他肚子上的伤口痛,让我帮他揉揉腿,我揉了整整一天,身上汗没干过,总算是控制住了眼泪。

就如李开复第一次看到诊断报告的时候,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为什么是我?!”

这事发生在谁身上,怕都是这个反应。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都太渺小了。

在失去理性和理智后的几天,我也开始像李开复一样查阅一切可以查到的资料,了解淋巴癌的一些信息。

  1. 淋巴癌不是基因病,而是后天受到心理压力,身体失调等原因激发而产生的,现代人换淋巴癌的概率较高。
  2. 淋巴癌往往无痛无痒,最早的症状是免疫力下降,比如带状疱疹,口腔溃疡。
  3. 淋巴癌是可以治疗,或者说可以控制的,存在带病延年的情况。
  4. 淋巴癌的治疗有几个要素,年龄不超过60岁,淋巴瘤不超过6cm。
  5. 淋巴癌是血液病,虽然可以控制,但又不能完全治愈,一旦身心失调,有很大复发的可能。

从愤怒到理性到接受,希望老爹能和李开复一样,完成好治疗,得到新的感悟,获得重生。

发现之旅

image


向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致敬

中学时代,地理是我最好的一科,从来没有不及格过;历史是我不太好的一科,因为我从来记不住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

当然,后来我选的是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而没有选文科,政治历史地理。

羊妈老是说我当时选文科的话,可能后来会有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发展,但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文科水得很是其一,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当时对科学的认识。


由于历史成绩最差,而且原因是记不住年份(语文默写基本没错过,历史事件的记忆也难不倒我)。所以我忍不住有一个想法,历史有必要学习么?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所以历史是死的,虽然随着时间的前进,会有新的历史产生,但归根结底,历史的空间很小,因此,以一门科学来看,我似乎天生排斥历史。

当然我也不排斥历史的作用,历史可以反思当下,反思自己,这是学习历史的好处,但并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对历史的观点也因此蔓延到了政治和地理,虽然当时认为地理更偏向于理科(事实上地理学确实是理学),当也忍不住发问,地理的空间似乎也没比历史大多少,人文地理简直是历史的孪生兄弟,自然地理也多是一些常识性的学习,南北半球,黄赤交角,都是定好的,我们能做的,似乎不多了。


当然后来的故事就有些乱了,我选择了理科,我的物理很烂,最后专业调剂到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最靠近,保研到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但到了研究所才发现,我们的专业其实不重要,我们做的和专业叫的完全两样,直博的时候又变成了资源环境与遥感信息,自此,我完成了从工科到理科再到农科的蜕变,但归根结底,地理应该是我最接近的一个基础学科了。


接受高等教育10多年来,我有幸学习和参与了地理学的工作,但惭愧的是,我觉得地理上我并没有入门,这里面有许多原因,最大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地理学已死

地图学的三次革命,沙盘,地图,GIS,到了现在的Google Earth,地理学已死倒不至于,但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

比如我当时在南京土壤研究所,所在的研究室叫做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老板们经常吐槽这个名字,觉得不伦不类,其实在几十年前,我们叫做地理室,现在之所以不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地理室这个名字太土太没有创新,申请不到项目,为了不饿死,只有改名了。

再比如19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是地理室最旺盛的时期,当时整个土壤所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是地理室的,当然,现在只有三个课题组了,人数不足全所的十分之一,虽然也有我们不如前辈们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应该是学科调整,地理学已经是夕阳学科了。

我们室的前身为地理室,但我在所里学习的6年时间里,接触到的纯地理学并不多,地理学也很久没有大的突破了。以我的专业名字为例,我们室能带的专业包括土壤学,水土保持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环遥感。前两者感觉更接近地理学,后两者说实话,更接近计算机科学了。以目前的地理学来看,第三次革命就是GIS(地理信息系统),而之所以产生地理信息系统,说来惭愧,计算机科学的贡献应该比地理学大的多,这个方向也算是目前项目和就业最好的方向的,但因为地理学出身的学生编程实力实在太弱,搞GIS的仍以计算机科学(CS)的学生为主,当然有时候我们会自欺欺人说我们有地理学知识而搞机的没有,但门槛孰高孰低,实在太容易了。

我们室近年的大项目,也多与纯地理学较远,最接近的应该是隔壁组里的土壤分类的土系研究工作,但老师自己也吐槽,这个项目吃力不讨好,土壤的类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论是发生分类还是系统分类,在过去有过重要作用,但现在,却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创新的,不能发文章的项目,钱再多,也只是苦力活。


在一个非强势学科研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知乎上类似的问题和解答应该不少了,我的体验就是会比较辛苦,倒不是肉体,而是心理。当同一届的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有毒试剂加班做实验发高水平文章的时候,我的工作就是满研究区挖土晒土做一些最基础的实验,发现数据没有显著性时,却没有时间和经费再来一次。

我的工作相对轻松多了,但心累真不是一般。

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时候

其一,我们也曾经朝阳过

以本篇的两本书为例,讲的就是地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最近读的是发现之旅,我在第一时间就回想起了当年的有待探险的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两者的关系就仿佛是国家地理和发现探索。

这里回到正题,以发现之旅为主。发现之旅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几次伟大的探索,这里面不仅仅包含地理学上的大发现,更多的是博物学(动物和植物)的发展史。而这几次探索比起前书却更有着更艰难的地方,就是以航行为主。在100多年前,没有GPS,凭传统航海技术跨洋航行,需要的技巧可比现在要难得多

而且本书比前书更为高明的一处在于,发现之旅,更像是现代科研的雏形,而有待探索的世界,却更像是旅行为主。

比如发现之旅的旅途,都来自国家资助,也催生出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建设。当然所谓科研也不完全,国家也有私心,比如新的资源,探索者也有私心,比如新物种的标本可以卖个好价钱,但瑕不掩瑜,科研的雏形,就来自于此。比如赞助,比如文章发表和出版。那个时代是地理研究的黄金时代。

其二,只要不死,就是重生

地理学已死其实是个伪命题,虽然传统地理学已经没有太多可创新的地方,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至少提供了研究对象,从这一点看,地理学是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其他学科的发展都可以作为地理学发展的依靠。

比如前面提到的GIS,伴随产生了很多信息产业,比如四维图新和超图软件,已经上市。而智能手机大爆炸,也使得LBS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前景。

以股票为例,地理学已经处于历史地位,说不定一个概念出来,就会马上摘掉ST的帽子,开始重组过程。而我也有机会,虽然还没实现,再看一次地理学的黄金时代。

胡雪岩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此书,作为近代最有名的商人,以其特殊的身份,红顶商人,通于官场和商场,甚至被尊为商界宗师。


家世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

大唐太子李昌翼(胡昌翼)的后裔

大一那年第一次旅行,去的是徽杭古道,路过江南第一关,路上有一处胡氏宗祠,说是胡core的老家,当时不以为意,直到看到此书,第一就想到了胡core,果然胡雪岩和胡core是同宗,胡雪岩被尊为红顶商人,财神,但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发迹于官场,也最终消亡于官场,但世事反转太厉害了。怕胡雪岩做梦也想不到,他的后代会出一位皇帝般的人物。


地理

书中胡雪岩一生的主要着墨之地,就在长三角,中国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稍叙一下,胡雪岩起于杭州,做丝生意在湖州,在松江接触漕运,在上海于西洋人斗法,因官场徘徊于北京南京。

早在高中填志愿的时候,我就醉心于杭州,觉得只有在西湖,才能寄心学习,驰骋情怀。不料最终去的上海,四年韶光逝去,又遇上机会去南京,一待就是八年,也就此定居于南京。

沪宁杭是中国最精华的一带,出过许多人才和天才,但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人才虽然多,但却一直被北京吊打。

中国历代都城中,建都在南京最早的是东吴,公元229年;杭州最早的是南宋,公元1129年;北京最早的是元朝1271年;而自1271年之后,南北二京轮流坐庄,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带京字的城市。

北京的位置非常特别,历史并不比南京和杭州显赫,但偏偏南京和杭州定都的王朝多是羸弱、短命、或者说偏安一隅的王朝,而北京在近800年的历史中一直对南方进行碾压。

知乎有人分析了历史,朱元璋是仅有的从南往北统一中国的王朝,但他的儿子还是从北往南重新击败了王位保有者,将大明国都迁到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南京最后一段短暂的辉煌就此结束。北京开始各种吊打南京,杭州,以及新崛起的小阿弟——上海。

书中的胡雪岩贵为财神,在杭州和上海都是风云人物,但只要王爷、军机一句话,只有夹着尾巴进京。地方终归没法和中央较劲,不服管?我一句话换你们三个老大!

而更让人伤心的就是战争了,和北京掰腕子,只有朱元璋赢过一回。北方人骁勇善战,吃的干粮完爆南方人埋锅造饭,但让人有些讶异的是,南方承受的死亡远远多于北方,就书中胡雪岩短短的一个时代,太平天国就在江南大杀四方,南京杭州俱为焦土。而南京更是在之后的历史中多次受到屠戮,名为虎踞龙蟠,长江天堑,石头筑城,但每次的结局都是兵临城下,无险可守,围城十月,玉石俱焚。每一次江山易主,南京都被屠戮一回,人说在南京,想不住在死人边上是很难的。其苦难可知。

反观北京,似乎是无险可守,但于谦背城列阵,傅作义开门投诚,北京便算少了两次灾难。这样看来,反而是上海的生活最是安逸,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做一个一品老百姓,岂不快哉?


金融

胡雪岩所处的时代非常特殊,中国培育的本土金融山西票号在前,西方列强的银行在后,胡雪岩在两者的空当中开出了钱庄。但大浪淘沙之后,只有银行还存着,但中国的银行,又富有票号钱庄的影子。

胡雪岩的产业很多,地产,典当,药铺,以及未算上的古董洋行,但归根结底,他的本都在金融,只有握有现金流和强大的资本,他才能无往不利,通吃大小。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现今最热门的专业,最顶尖的人才,都在金融。

学地产,可以成为好的开发商或建筑商,学药铺,可以成为好的药剂师和药店老板,但学金融,可以融会贯通,打通商业链和政治圈。

这是胡雪岩幸运的地方(钱庄档手出身),也是我父亲幸运的地方(国有银行成立后的地级市招的早期员工)。只可惜,这个幸运,我是错过了。


官商

官商勾结,是中国历史不可少的桥段,从最早的吕不韦囤货居奇,到胡雪岩红顶加身,官商的复杂关系已是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商人自古被传统文化瞧不起,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精神早已证明是自我YY。钱权交易很正常就发生了,虽然其他国家也存在,但像中国这样,里子和表子差成这样,实在让人惊叹。

权可以生钱,钱可以诱权,是很正常的现实,但简单到所谓的捐官,实在是中国官场第一大弊,捐官为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苦的只有老百姓了。

当然现在也有进步,虽然仍有买卖官的现象,但总归要求官商分离,捐了官就不能从商。但这种事中国人最在行,各种裙带关系,连胡core怕也不例外吧。

既然商人没办法给自己带帽子,所以商人只能依附于官员,这也是在中国难从商的主要原因,不怕官只怕管,官员可以以各种手段花样吊打商人,这也是书中胡雪岩所叹之处,国外商人背后是国家的支持,中国商人背后是国家的刀子。比如国家把许多事情退给奸商,却不说自己管理上的问题,书中在几十年前就借清朝商人的口说出了商人的无奈,并不能要求商人流道德的血液,因为商人的目的就是利润,商人并不是做慈善,商人能做到守法,政府做到守德,这样的社会才更长久。

加上国外商人多团结,国内商人多内耗,更加剧了中国经商之不易。


经验教训

作者在书中以胡雪岩为一号人物,用其他读者的话说,写得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般,多智而近妖,这也无可厚非,多智怕多数人都学不来,其他的一些地方,倒也值得总结学习一下。

  1. 今日事,今日毕
  2. 给足别人面子,将心比心
  3. 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 Newer Page 1 of 39